咸安区推进现代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描绘
作者:bet356体育官方网站日期:2025/11/14 浏览:
2021年,咸安区成功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公共文化服务开启提质增效新起点。
咸安区以“特色鲜明、公益普惠、管理规范、运行高效、支撑有力”为目标,系统布局、立体发展,推动体制机制、基础设施、内容供给、服务均衡协调发展,让文化挪用的清泉流进千家万户、渗透城乡肌理。一幅充满温情与质感的“咸安画卷”徐徐展开。
机制筑基。用制度形成文化发展的“四梁八柱”。
在咸安区湿地酒吧公园的海蒂文化新空间城市书房里,一层暖黄的灯光下,芳香四溢。面包的香气萦绕不散,吸引不少食客驻足品尝。走上二楼,又是另外一个世界——立体吊顶营造出开放式的格局,巨大的热带鱼缸与绿色植被相得益彰,让人仿佛行走在都市世外桃源。读者可以靠在书架上集中注意力,也可以透过窗户静静地阅读,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。
“以前看书总是要赶时间,在家很难集中注意力,现在下面有这么优雅的书房,太美了!”住在附近的李女士说。
这座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的城楼,是咸安探索“文化+”融合发展模式的鲜明体现。不仅仅是“海蒂”,越来越多的“温暖文化窝”在咸安扎根,成为让社区幸福的一道亮丽风景。
公共文化服务从来不是一个可选的“附加问题”,而是一个“必须回答”近年来,咸安区按照高层规划,制定实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,确定规划、资金支持、人才培养、社会参与四个重点,抓紧做强保障网络,绘制了清晰的“文化惠民路线图”。
资金是水的源泉。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,咸安不断加大投入,完成全区14个乡镇(街道)文化站、191个村(社区)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。其中,横沟桥镇、浮山街道文化站被评为“特级”,全区共有9个达到一级及以上。此外,还获得上级专项资金近百万元,帮助升级改造五方文化广场。他吴沟桥镇“Toetry文化传统空间”被评为全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十大优秀案例。
人才是服务的神经。目前,全区拥有各类文艺团队300余个,主力团队63个,其中4个已晋升为省级支撑项目。针对年轻人“白天在职场奋斗,晚上修养心灵”的真实需求,区美术馆推出了器乐、书法、瑜伽等多项公益课程,举办培训班300余场,吸引2万余人积极参与。 《文学夜校》正在悄然改写年轻人的夜生活方式。
文化遗产非遗人才也大放异彩。张春兰等24名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常年活跃在元宵庙会、祭祀活动中乌拉尔和自然遗产日、樱花文化旅游节等场合,将古老技艺带入当代生活。文化志愿者数字稳步前进,三级联动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发展。在“种文化”“送文化”行动中,“桂乡文化志愿者队”被评为全省最佳志愿服务队伍。罗建奇、张春兰等人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。它们就像温暖的灯光,照亮了咸安文化的道路。
改变设施,从“全区”走向“一刻钟文化圈”
“保持节奏,眼神、手势都要到位!” 11月5日上午,在浮山街文化站排练厅,十多名社区居民手握扇子,随着音乐翩翩起舞。
一场舞会结束后,家住龙潭六色的林阿姨擦了擦额头的汗,笑道:“我以前住的地方在武汉学习瑜伽和舞蹈多年。去年搬到咸宁后,我发现社区附近有专业的舞蹈班和老师。真是太惊喜了!”
利用社区闲置空间改造了这个文化天堂。包括京剧社、书画园、舞蹈室等20余间功能室。成为了居民“一推即达”的文化室。今年,区艺术中心在此设立分院,引进优质教学资源。让不少像林大姐一样的居民产生了“学得不深、练得不好”的困扰,让大家信心倍增、深受鼓舞。
这不仅是咸安“品质文化生活圈”逐渐成为趋势的标志,也是文化设施从“有有”到“好不好”转变的真正印证——
社区艺术中心体系及G总图书馆分馆不断扩大。 14个艺术分馆和17个图书馆分馆不仅可以借阅文献,还可以听讲座、参与亲子阅读。全区有镇文化站14个,村(社区)服务中心191个,面积400多平方米,电子阅览室、排练厅等功能齐全。横沟桥镇文化站拥有固定资产达1100万元。温泉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前占地近1000平方米的广场,成为居民喜爱的休闲场所。
咸安新区图书馆已成为地域文化新标杆。自2022年开业以来,年均读者数达36万人次,组织阅读推广活动240场,线上线下服务总人次突破百万人次。到最后没有截至2025年11月,总馆、分馆纸质图书总量达31.85万册。
还有散落在城乡的“文化明星”悄然闪耀:“海蒂的城市书房”映照着周边3万居民,汀泗桥镇的“书生客栈”则巧妙地与咖啡商业融合,摇身一变成为乡村文化的新聚集地。
内容推动文化创造既“美味”又“可口”的内容
农历八月十五,桂花镇大武雷村月光如水。 3000多名游客来这里体验传承200多年的中秋节。肉桂的香味和温柔的古美,创造出独特的、难以定义的文化记忆。
“文化服务有多好,人们的笑容是最真实的评价尺度。”咸安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着力打造文化活动“沾满了泥土、露珠和地面”。
品牌庆典活动将陆续举行。 “我们的庆”系列活动全年不间断,包括“乡村晚会”、农民丰收节、桂花主题演出等; 《荆楚红色文学轻骑兵》每年开演1000余部春节剧目、对联,惠及近200万观众;图书馆策划发起的“图书馆之夜·邂逅”活动近三年已连续举办十三届,线下参与人数超过8800人次,相关短视频观看量超过110万次,成为当晚一张闪亮的“文化名片”。
全民读书已蔚然成风。 “七进”读书活动定期开展。图书馆年流通量稳定在36万册左右,年借阅图书超过20万册。作家分享会定期与读者进行对话,逐渐成为公民的日常阅读习惯。
伟大的杰作不断涌现。乡土民歌《冷那灯》亮相全国乡土民歌节,情景舞蹈《又见桂花开》获省艺术奖,楚剧《我爱我的村庄》入围省艺术扶持剧目,《热情歌》入选全国少儿艺术展;原创舞团《桂香桥》加大创作编排,以桥为轴,以茶为魂,讲述咸安四百年的美好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遗产代代相传。 “胜一川青砖茶制作技艺”和“大雨垒中秋赏月仪式”均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另有4个市级项目推进,评选区级项目12个。 24 传承人构建了坚实的非遗梯队。文化上的传统节日、习俗和非遗表演,让那些曾经“深藏山野、无人知晓”的古老习俗重新焕发活力。
平等服务,文化阳光下不留痕迹
9月28日,恰逢孔子诞辰纪念日,咸安区图书馆一片热烈的气氛——“光明电影院”免费观影屏障正式启动。借助详细的口述旁白,视障朋友们第一次在屏幕上清晰地“看到了aof”的《小小的愿望》。
活动现场还特别设置了儿童手工作品展览和经典朗读互动。每一个细节都悄然传递着这座城市的温度。一位参加活动的残疾朋友感慨道:“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完全‘看懂’一部电影,我真的很感动。”好吃。”
“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发展,任何群体都不应该被遗漏。 “光明电影院”填补了视障文化服务的空白。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平等地拥抱文化之美。”该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的话语体现出。这是咸安“在文化惠民路上,不遗余力”的郑重承诺。
数字化意味着消除界限。咸安区图书馆整合存储容量10TB的数字资源,设置电子书瀑布屏,搭建智能服务平台,提供10万册电子图书和2000种在线音视频资料; “一站图书漂流计划”每季度更新一次,让农村群众同时享受“云阅读”。
护理服务准确提供。区美术馆继续举办农民工公益艺术培训班残疾人;各社区定期为老年人举办反诈骗学习班,“流动书车”定期驶过村庄,带来“阅读的乐趣”;左翼则组织“巧手读书”等多种形式的趣味活动,展现孩子们的阅读兴趣;区图书馆设有专门的盲文阅览区,配备盲文书刊和智能听读设备,并不定期组织“光明读书”、“光明电影院”专题活动,有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“神经末梢”。
从系统建设到硬件升级,从内容改造到配套服务,咸安书写文化、造福百姓,在城乡之间呈现出“人人都能亲近文化、处处有欢声笑语”的幸福愿景。未来,这片土地将继续提供高品质的生活。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,为人民美好生活注入更深层次、更温暖的“咸安温度”。 (杜培清 黄敏)
相关文章